10月10日,在世界三大強潮海灣之一的杭州灣海面上,最后一方混凝土順利澆筑入模,標志著由滬杭客專公司建設管理、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杭州灣跨海鐵路橋南航道橋首個下橫梁澆筑圓滿完成,南航道橋南主塔由下塔柱施工轉入中塔柱施工階段,為全橋后續(xù)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杭州灣跨海鐵路橋是新建南通至寧波高速鐵路(以下簡稱通甬高鐵)的控制性工程,包括北、中、南三座航道橋和跨大堤、海中、淺灘區(qū)引橋,全長29.2公里,采用時速350公里的雙線無砟軌道設計,是目前世界上在建長度最長、建設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跨海大橋。其中南航道橋全長814.5米,主跨為364米,孔跨布置為(71.25米+154米+364米+154米+71.25米),采用鋼桁結合梁斜拉橋結構,共設南北兩座主塔。
位于主塔下塔柱與中塔柱交界處的下橫梁,是主塔關鍵受力構件,其作用如同“挑山工的扁擔”,未來將直接承載鐵路橋面,并將列車運行的巨大荷載傳遞至塔身與基礎。南航道橋每個主塔各設一個下橫梁,每個下橫梁分兩次澆筑。本次施工的南主塔下橫梁采用單箱單室矩形截面,高5米,寬7.2米,采用C55高性能混凝土分兩次澆筑,總混凝土方量為1153立方米,其首層已于9月19日澆筑完成。與此同時,北主塔的下橫梁首次澆筑也已提上日程,預計于11月30日進行。
杭州灣是典型“喇叭狀海灣”,施工環(huán)境極為復雜,具有大潮差、強沖刷、急流速、深厚淤泥層及淺層氣多發(fā)等自然特點,加上海上天氣多變,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為應對大體積混凝土內外溫差控制及早期裂縫防治等技術難題,項目團隊提前策劃、精細管理,實施連續(xù)11小時作業(yè),并在塔身內部布設冷卻水管,結合智能溫控系統(tǒng)進行實時監(jiān)測與調控,有效保障了混凝土施工質量與結構耐久性。
通甬高鐵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wǎng)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自鹽通高鐵南通西站起,向南經(jīng)江蘇省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寧波市,引入寧波樞紐寧波站,新建線路長301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全線設10座車站。項目建成后,將與多條高鐵線路相連,對于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完善區(qū)域路網(wǎng)結構布局,方便沿線人民群眾出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fā)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